近日,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孙强教授团队与墨尔本大学张昱婷教授、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CR)团队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中科院和JCR Q1, IF=8.1)合作发表题为《Public Understanding and Misuse of Antibiotics in China: Insights from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urvey》的文章。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硕博连读研究生樊智鑫为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通讯作者单位,孙强与阴佳副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资助。

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公众对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行为依旧是抗生素耐药性进程加快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作为抗生素的重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其滥用现象及耐药问题也较为突出。2022年,我国多部门联合发布的《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将公众健康教育列为核心目标之一,提出“到2025年实现城乡居民对微生物耐药问题的知晓率和感染预防、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正确率均达到80%,使用行为的正确率达到60%”的目标。然而,公众对抗生素的认知及滥用情况尚不明确,亟需开展面向全国公众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在中国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全国性横断面研究,评估中国18岁以及上的公众对抗生素的认知与滥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精准把握人群中抗生素滥用的特征,及时调整公共健康教育策略,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建议与参考。
研究结果显示,59.1%的受访者听说过抗生素,而这其中仅有34.8%的受访者可以正确识别抗生素的作用;49.3%的受访者曾无处方购买过抗生素;36.8%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服用抗生素时存在不遵循医嘱行为,如自行加、减、停药等。女性、 少数民族及农村受访者正确认知抗生素的可能性较低。少数民族受访者和有子女的家长更可能无处方购买抗生素。教育程度较高、有子女或伴侣动物的受访者更不易遵医嘱用药。
研究指出,青年群体、父母及伴侣动物饲养者将成为未来健康教育干预的核心目标群体。政府应充分应用“One Health”方法开展跨部门健康教育,将抗生素知识与合理使用教育融入于学校课程、新生儿健康教育、社区活动及常规医疗咨询等,形成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跨领域健康教育链条,充分发挥多媒体与网络信息快速传播的优势,提升公众健康教育成效。